
集團網群

專題欄目
學百年黨史,講紅色故事|向死而生 斷腸明志(十七)
- 分類:黨史故事
- 作者:
- 來源:共產黨員新聞網
- 發布時間:2021-06-15 16:14
- 訪問量:
【概要描述】?1934年10月,中央紅軍第五次反“圍剿”失利,被迫撤離中央蘇區,進行戰略大轉移。
學百年黨史,講紅色故事|向死而生 斷腸明志(十七)
【概要描述】?1934年10月,中央紅軍第五次反“圍剿”失利,被迫撤離中央蘇區,進行戰略大轉移。
- 分類:黨史故事
- 作者:
- 來源:共產黨員新聞網
- 發布時間:2021-06-15 16:14
- 訪問量:
1934年10月,中央紅軍第五次反“圍剿”失利,被迫撤離中央蘇區,進行戰略大轉移。中央紅軍當時的轉移計劃是向湘西進發,與紅二、紅六軍團會師,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。然而要實現這一戰略意圖,必須要渡過湘江。湘江,位于長江流域洞庭湖水系,流經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湖南省,全長948公里。
此時的蔣介石已經探明中央主力紅軍的西進意圖,調集了40萬大軍,分成五路,從左右后三個方向一同進發,企圖用四面“圍剿”的辦法,把中央紅軍“全殲”在瀟水以西,湘水以東這片狹窄的地區。
1934年的11月26日,陳樹湘和紅34師的師團干部,緊急從道縣以南趕到了這座小村,等待他們的是當時紅五軍團的軍團長董振堂和參謀長劉伯承。董振堂和劉伯承向陳樹湘等人傳達了中革軍委的命令,命令紅34師阻擊尾追之敵,掩護主力紅軍搶渡湘江。
位于湘江東側、北側和南側的三個阻擊陣地上,戰斗極為激烈。而在湘江東側水車到文市這一帶阻擊國民黨追兵周渾元部的,正是陳樹湘率領的紅34師。
面對人數眾多、裝備精良的國民黨中央軍,陳樹湘明白,阻擊戰多堅持一分鐘,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就少一分危險。在炮火紛飛的前沿陣地,陳樹湘指揮著紅34師沉著應戰,奮力抵抗,像釘子一般扼守在陣地上。
1934年12月1日,幾萬中央紅軍渡過了湘江。然而此時,紅三軍團第18團已被打散,完成阻擊國民黨周渾元部任務的紅34師,隨即陷入了湘、桂、中央軍3路強敵的包圍之中。接到中革軍委發來的電報指示后,陳樹湘帶領著紅34師的余部突圍成功,來到了這個隱藏在山谷中的洪水箐村,宿營了一個晚上。
第二天拂曉,國民黨桂系軍閥在當地民團的帶領下來到洪水箐村,向紅34師發起了突然襲擊。陳樹湘帶領部隊立即轉移到對面山上,構筑阻擊陣地。此時,紅34師團以上干部,除了師參謀長王光道,就只剩下了師長陳樹湘和第100團團長韓偉。
追敵甩不掉,紅34師的處境越發危急。剛剛擊退了敵人的又一次進攻,此時的陳樹湘沒有任何猶豫,立即召集師、團干部宣布了一條重要決定,他命令韓偉帶著師的主力第100團突圍回到湘南,陳樹湘則帶領另外兩個團做最后的掩護。那個時候誰都明白這最后的掩護意味著什么,所以韓偉沒有遵從他的軍令說:“你是師長,只要你還在,這個師的番號就能存在。”他們最后突圍前共同約定:“萬一要是突圍不成,就誓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后一滴血。”
分手后的韓偉,在與敵人激烈交戰后突圍成功。為了與湘南游擊大隊會合,陳樹湘帶領著第101團和第102團往九嶷山區進發,此時的隊伍只剩下不到300人了。湘南地區河流密布,要到達九嶷山區,路途上不可避免地要渡過幾條河,牯芝江就是其中之一。牯芝江的江面不算太寬,渡口有擺渡的小船。陳樹湘提醒戰士們要做好戰斗準備。當小船行至河心時,埋伏在岸上的江華縣民團開火了,陳樹湘迅速指揮戰斗,部隊與敵人開始了猛烈的激戰。紅34師的戰士們拼盡全力冒著敵人如雨的槍彈,強渡牯芝江,然而,他們卻也為此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——師長陳樹湘中彈了。
牯芝江一戰后,戰士們用擔架抬著師長陳樹湘向九嶷山方向退去,其間又遭到了數次敵人的襲擊,戰士們艱難應戰,傷亡慘重,最終,部隊被敵人打散,師長陳樹湘不幸落入敵手。受傷的陳樹湘被敵人用擔架抬著前往道縣縣城領賞,行至此古廟休息。為了不讓敵人得逞,躺在廟堂走廊處的陳樹湘趁敵不備,忍著劇痛,從傷口處伸入腹部摳出腸子,用力絞斷,結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這位紅34師的師長,以這樣悲壯的犧牲踐行了他與戰友立下的約定。向死而生,是根植紅軍靈魂深處的血性基因。這背后有草鞋的柔軟,有刀槍的碰撞,更有信念的鑄造。人們將永遠不會忘記,1934年的湘江之側,有這樣一位為理想和信念踐行了誓言的紅軍師長——陳樹湘,那一年,他二十九歲。
圖片來源于網絡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
底部備案
版權所有 : 江西省鹽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贛ICP備15012905號-2 贛公網安備36010802000453號 網站建設:中企動力 南昌 此網站支持ipv4 ipv6雙向訪問